服装产业链外迁的风险与机遇
江德斌
新年伊始,经济观察报发布文章《服装产业链企业求稳》,文章提出,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叠加,服装产业链公司可能会迎来挑战。近期,除有广州快时尚跨境电商巨头计划让一些供应商在越南增设新生产线外,包括伟星股份、华孚时尚、百隆东方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已有产业落地。
事实上,过去几年里,将产能迁往越南似乎成了一种新趋势,比如在中山深耕多年的鞋业巨头-宝元鞋业,在东莞厚街运作多年的绿洲鞋业计划于2025年全部搬到越南,目前越南的绿洲鞋厂厂房正在紧张施工中。此外,阿迪达斯、耐克等全球知名运动品牌也于多年前将产能迁移到了越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其中蕴含着素朴的经济学常识。这些年,之所以有企业喜欢搬到越南这个制造业国家,显然其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比如廉价劳动力、便宜的用地成本等。这与改革开放之初,全球制造业资本涌入国内,是一个道理。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综合成本将大幅下降,其利润也将随之大幅提升。
伴随着劳动要素成本的上升,这几年来关于全球产业链正在从中国离开的讨论持续不断。除了造成就业冲击之外,很多人也有“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对于产业链迁徙的焦虑也日益明显。特别是自以苹果为代表的果链、富士康等由于各种原因开启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进程之后,产业链外迁是否会对中国制造优势产生冲击,更是成为了一段时间里的焦点议题。
人们最朴素的担心首先来自就业。经济观察报的文章提供了一组数据,以纺织、鞋、帽制造业为例,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数从2015年的449.5万下降218万至2022年的231.5万,岗位规模几乎腰斩。这背后牵动的就业问题,不容小觑。
其次,业内也比较担心产业空心化。所谓产业空心化,其实就是没有制造业,经济以服务业、金融业、贸易业为主。产业空心化,接下来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剩、经济增长乏力、对外贸易依赖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简单说来,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实体根基就容易不稳。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或全球供应链受阻,经济便易陷入困境。
笔者倒认为,从整体来看,当下我们可能过度想象了产业链外迁的规模,同时,可能也低估了中国供应链之间的韧性链接。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8年,全球生产网络基本上遵循着“成本-收益”经济规律,处于自然演化的动态调整状态,我国产业的迁出和迁入也一直在进行。2018年之后,全球产业链受到国际形势变化加快等因素的冲击,出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考虑,产业链外迁才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客观来看,以服装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属于“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东南亚人工成本比中国低很多,在中国产业升级转型、成本比较优势转移的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其实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而且向成本相对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迁移,也是成本驱动型的产业链外迁的一个典型路径,也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必经之路,没必要过度解读。
短期内,我们大可不必过度担忧产业链外迁风险,相反,更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有更多企业开启走出去步伐。而且,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逻辑来看,中国经济正在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基础研究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强,超大规模市场也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企业往利润更高的产业链上游转移也是大势所趋。
在更大的视野来看,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外迁其实也是“腾笼换鸟”的国际版。制造业跨国转移,其实也是全球制造业生产布局的客观规律,总体来说,在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都在提高,目前中国的产业链有进有出,虽然不断有企业外迁的案例,但制造业并未成规模的“净外迁”。
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加强的情况下,接下来更为关键的,还是如何保持产业集群优势、最大程度夯实中国制造的“韧性”。说到底,想在全球产业链格局的重塑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至关重要的还是要形成本土链主型跨国公司,掌握在全球产业链空间布局的主导权,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在全球供应链格局重构进程中占据先发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亦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或购买建议。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140432 6696#qq.com(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