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华西都市网>企业 > 资讯 >
贵州威宁:“五马”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7-31 09:21 来源:中国报道网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称“威宁自治县”)总人口160余万,地域面积6298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4.02%,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直以来,威宁自治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民族工作经济、文化“领跑”,生态“飞驰”蜕变,民族工作守土有“疆”,在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示范示点建设中,威宁自治县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文明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五张”品牌,如同五匹腾飞的“骏马”,驰骋在腾飞的高原上。这些资源禀赋,特色凸显,彰显其“疆”域文化属性和独特“疆”土魅力,以及深刻润“疆”内涵。树立强基固本,打造人本文化,发扬英勇奋斗、坚韧不拔、为民奉献的伟大精神,更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守,不断拓展精神疆域,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镌刻红色文化“一马当先”

      威宁自治县拥有众多红 色 文化资源的宝藏,早在1936年3月3日晚,红 六 军团 十 六 师驻足板底,次日,向炉山结里转移,后来,红二、六军在威宁的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足迹。红六军 政 委王震、军团长萧克驻过黑石头镇河坝村出水洞,在各族群众心中镌刻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威宁自治县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红二、六军经过云贵、兔街、羊街、大街、雪山等二十余个乡镇,留下了红军马、红 军豆、麻乍坝海营赔银、红 军桥等红色故事和云贵渡河,灼乐多游击团旧址、团箐梁子战斗遗址、哈喇河红军坟遗址、海田游 击 大队、二塘速安大队、龙场猛虎洞边防大队等革 命历史遗址遗迹,包括后来的沙河边烈士陵园、羊街烈士陵园、威宁一小 抗 日阵 亡将士纪念标。

    图为板底民族活动

      红 军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游击团维护了威宁自治县特别是西半县的社会稳定,保证了威宁到昭通交通安全畅通,以及与国 民 党残 余叛 匪部队仝登文团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游击团精神穿越历史时空仍熠熠生辉。

      威宁自治县是一片传承红 色 基 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沃土,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红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砥砺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英勇事迹和崇高情操,是激励革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刻不容缓。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以雪山镇灼乐多 游  击 团 革 命 旧址为轴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7个,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特别党 性教育基地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党员干部党性体检基地。

      三年来,7个基地受教育人(次)达3万余人(次),威宁自治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成一项重要的政 治任务,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铸牢共同体意识方面,更要突出各民族对于所在群体、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和命运的高度认同感与责任感,助推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从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因素形成的集体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要聚焦这诸多方面的共同认同和共同追求,红色文化“一马当先”确保“铸”之效果,达到“牢”之目标。

      构筑民族文化“马不停蹄”

      板底乡是威宁县民族文化建设的一张文化名片,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之乡,是全县唯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发源地。“撮泰吉”文化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实地考察,人类古老的“戏剧发生学”、“艺术形态学”、“民族学”、“人类祖宗戏”等,2006年“撮泰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具有唯一性,独创性。民族歌舞《阿西里西》早在1964年,当地群众刘 秀 英等把这支民族舞蹈跳进了人民大会堂,后选入贵州新闻记录片《山花多多红》,是贵州省第一部彝族电影,1995年9月4日,《阿西里西》被选入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场曲。各民族的一系列特色表演绚丽地展开了威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图为草场风光

      境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孕育了文化渗透。形成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为威宁多元一体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威宁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科学辩证地正确看待,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主干与枝叶关系,更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所孕育、衍生、发展、提炼、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

      目前,威宁自治县非遗国家级1个,省级13个,市级7个,县级74个。威宁充分用好非遗文化超越语言差异,加强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把非遗文化建设成各族群众共享的一种文化符号,在共建共享共乐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找到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思想智慧和行为品质。切实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震撼力,竭力确保威宁自治县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发展,构筑民族文化体系建设“马不停蹄”,以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美美与共为原则,充分理解认识、高度认可认同的基础,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阐发。

      服务易地扶贫搬迁“鞍前马后”

      在全国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按照“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搬迁政策,威宁自治县对全县66566人各族群众进行搬迁安置。建成了五里岗、黑土河、石门、大街、伦河等13个安置点,做到了全县范围内符合搬迁条件的各族群众实现了“应搬尽搬”。搬迁规模居全省第二,县城集中安置人口创全省第一。

    图为各民族“三交”共融 何欢 摄

      为让各族搬迁群众得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各级政 府做了大量工作。以五里岗朝阳新城为例,易地扶贫搬迁“互嵌式”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朝阳新城社区搬迁房共有92栋192个单元,各族搬迁群众住户人口两万两千余人。2023年成功创建了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朝阳新城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建设以来,以“五三促五同”为创建主题,“双七促互嵌”为亮点,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强劲有力的推进各族搬迁群众互嵌式发展。社区采取保障产业培育,就业服务,创业引导。

      —同心协力共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平台。

      —相互欣赏共学:育强社区干部队伍,驻村干部队伍,志愿服务队伍。

      —人尽其力共建:建好党组织体系,居民自治体系,干部工作体系。

      —平等包容共居:畅通天天访渠道,周周应渠道,月月谈渠道,和睦团结共乐的立体式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拥有党 建引领“聚心”,社区治理“安心”,群众服务“真心”,社区融入“暖心”,劳动就业“稳心”,干部队伍“贴心”,思想工作“耐心”,“七心”为民情怀。创新性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七星”评比活动,即:家庭之星,巾帼之星,就业之星,创业之星,青年之星,少年之星,志愿之星,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各级党委政 府服务易地扶贫搬迁“鞍前马后”。

      充分用好安置点上的每个企业,即:贵州省戴利服饰有限公司,贵州省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贵州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威宁骏鹰民族服饰加工厂,威宁县五里岗烤烟仓库等,保障各族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灵活就业,居家就业。

      并且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在就业方面:坚持对“零就业”家庭进行动态清零。就学方面:健全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读学校,解决了各族搬迁群众就近就学。就医方面:社区内有4个卫生室,一个卫生院,并与县妇幼保健院毗邻,群众农合医疗做到了应缴尽缴,搬迁群众就医问题得到了有力保障。

      安置点作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点,采取共建共学共乐共居共事共享“六共”为原则,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高度融入。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绘制出了一幅耀眼的民族团结进步蓝图。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各民族“三交”及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社区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交融激荡,形成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坚固。

      用制度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推动公共服务合理化。总体上来说,在安置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必须润物无声将爱国情,报国志播撒进各族搬迁群众心田。

      持续生态文明建设“马到成功”

      多年来,威宁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围绕营造宜居环境,通过绿化城市,建设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在全县范围内对广袤的农村实现生态修复,保护天然草林,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措施,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沙子坡万亩林场,哲觉林海是高原明珠草海和威宁县城的“两叶肺”,“氧气罐头厂”。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着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

    图为苹果基地

      生态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提供我们所需的自然资源,支持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共同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共享生态红利,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林下经济等等。帮助各民族共同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下一条心,团结一股绳。

      以国家级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典型,生活在草海之滨的各族群众,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个敬山敬水的生态民族,自觉投身于国家级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草海历史沧桑,千回百转,多灾多难,曾几度草海变成了干海,干海变成了桑田。多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对草海进行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并在保护范围内的敏 感区搬出6千多户8千多人。人退鸟进水更清,退耕还湿6万亩,在草海北坡开创了“造林涵湖”工程。

      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的北坡就是金山银山。一年四季游客如织,春赏百花夏看草,秋水长天冬观鸟。成了各族群众休闲的最佳去处,半程环海单车越野骑行咽喉之道,搭建了各族群众“三交互嵌”的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凝聚起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时下,草海生态体系是鸟的乐园,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北坡成了休闲,娱乐,健身,以及各族群众三交互嵌的“网红打卡点”。承载各民族互动,走心,产生共鸣的“动感地带”,是文化浸润共同体和“三交”促进共同体的主阵地。

      融合农文旅发展“万马奔腾”

      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农业要从过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的观光农业转型,助推旅游业发展。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在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中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相对单一发展,形成新的共生关系。在自媒体时代,多元一体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其力求内容多元,参与面广,传播力强,互动性好,影响力大之特点。

    图为威宁石榴籽籽红

      使游客在“观,看,赏”中自觉自发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参与者,传播者。这种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认知和理解。

      威宁农文旅文化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有:草海,百草坪,马摆大山,牛栏江大峡谷,灼甫牧场,雪山法地石林等。

      —人文景观有:凤山寺,玉皇阁,六洞桥,中水遗址,盐仓向天坟,牛棚土司庄园,茶马古道等。

      —观光农业有:板底荞花基地,龙场油桃基地,龙街樱桃基地,迤那苹果基地,牛棚,秀水,双龙,小海,猴场等地具规模的蔬菜,烤烟,马铃薯,西瓜,草毒观光农业。

      威宁深入挖掘文旅元素,成功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这张名片。火把节,花山节等独特民俗活动,双龙,秀水,中水是贵州省体验民族风情文化的圣地,并融入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村BA”“村超”,“美食文化节”,“民族赛车嘉年华”,“草海半程马拉松”等活动。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络绎不绝,感受这独特的魅力与风情。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并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到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文旅融合,推动了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致达到以旅为媒,以节为媒,以旅促融。搭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多样平台。给当地各族群众增加了经济效益,成为各族群众日常交往的新时尚,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

      常态化交流互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五马”真正浸润“疆”土,文化真正滋润人心,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驰而不息,守正笃实,发展感化心灵,持续深化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各民族心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禄兴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亦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或购买建议。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140432 6696#qq.com(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