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资讯  >  正文

金融科技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42% 科技赋能金融的魔力何在

2018-09-30 16:05:21   来源: 天虎科技
0

9月28日,由享宇金服主办、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承办的“数据赋能·智慧金融”主题沙龙在成都腾讯大厦圆满举行。


会上嘉宾对科技赋能金融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讨论。


金融科技的价值在于,分析大数据在金融科技领域应用的价值和风险,探索金融机构合规合法利用大数据加快业务创新与转型的途径,提升金融机构对大数据的资源掌控能力、技术支撑能力、服务价值及风险控制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金融科技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42%,用户人数超过5亿,居全球首位;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共发生328例融资事件,年度融资总额796亿,占全球的57%,融资事件和金额均登顶全球。科技赋能金融,重构金融生态,让金融更加智慧、便捷正在成为趋势。

数据赋能,助力构建“金融+”新生态


沙龙上,享宇金服银行咨询总监高华华指出,近几年各类消费金融相关公司的渗入,企业端催生出多元化金融业务形态及手段,虽然拉动了终端销售生产,普惠金融得以发展,但也暴露出品牌资源被耗用、用户体验被恶化、市场秩序被扰乱等诸多问题,其解决方案就是“金融+”做全新的产业生态赋能。


高华华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普惠金融与消费金融中的核心科技。大数据提升了信息的丰富度,而人工智能则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大数据+人工智能是信贷业务基础,也是构建“金融+”新生态的核心。


享宇金服作为国内首家打通“通信+大数据”涉入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立足风险管控,为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个人金融信贷业务的运营与风控个性化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首批通过金融风控类数据流通标准符合性测试、国内首家通过API接口方式调取运营商脱敏数据用于个人信贷业务授信分析支撑的金融科技公司,享宇金服通过携手国内三大运营商等数据源,对不同领域数据源及金融机构的跨领域资源整合,以基于大数据的反欺诈模型及贷中预警为核心,通过多方共赢商业模式将两者结合,推动金融机构构建新型业务模式、产品与流程,同时助力场景公司及数据源公司开辟 “金融+”的数据变现途径,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当前,享宇金服与国内三大运营商都有深度合作,并已服务花旗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集团、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百余家持牌金融机构,位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原国家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金融大数据企业名单第15位。


大数据与区块链,数字经济动力引擎


由清数科技副总经理张春雷向介绍到数字经济1.0到2.0的转变,数字经济1.0又称为网络经济、新经济等,它是基于数字技术,包括数字通讯网络、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经济,又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环境下的社会化经营活动,它有着商务过程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等基本特点。


而数字经济2.0是重构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也是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可以为我们带来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平台经济体,共享协同、以及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而大数据+区块链的结果体现在大数据是生产力的变革,包括数据的融合、数据的裂变、数据的催化等,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包括数据的确权、数据使用过程的全程跟踪与溯源、以及数据的流通与分享等,所以两者结合就等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


数据改变生活


平安科技作为平安集团的高科技内核,负责开发并运营集团的关键平台和服务,支持集团的保险、银行、投资和互联网业务高效发展。平安科技也是集团的技术孵化器,在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有着强劲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财产险理赔部经理姚廷尉介绍到平安产险对于风险管控分为几种情况,第一个是基于SNA(社交网络)的客户欺诈风险,第二是基于大数据颗粒化的理赔员风险,第三基于ADAS的商用车安全风控,同时讲到了在支撑财险对于技术方面的需求。

随着金融保险行业不断发展,平安产险不但将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碎片化转变为生产力,并且让技术走出研究所,行业和学科的交融渐行渐远,还让保险的数据价值得到充分的应用。


沙龙期间,与会嘉宾还展开了自由讨论和交流,共同致力于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本次沙龙也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微信关注 天虎科技

天虎科技

聚焦科技深度报道和创投连接
微信号:tianhukeji

虎探小程序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