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正好,我沿着青城山路慢慢走着,忽然一缕熟悉的烟火香气飘过来——那是柏树枝混着肉脂香的味道,让我驻步在这家“味见青城”的门店前。
推开木门的刹那,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店里挂着一排排宛如经历了岁月沧桑的腊肉,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这是非遗工艺制作的传统腊肉”老板说“青城山的湿度、温度,还有这山里的柏树枝,少了哪一样,都做不出这个味道。”
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也是这样在院子里熏制腊肉,她说腊肉是时间的艺术,急不得。如今在工业化的时代,还能找到这样遵循古法的地方,实在难得。
我在院子里坐下,点了一盘古法蒸腊肉,当那碟腊肉端上桌时,我竟有些舍不得下筷——肥肉如琥珀般晶莹,瘦肉透着玫瑰色的纹理,像是把青城山的秋色都收进了这一盘之中。
夹起一片对着光细看,那纹理竟似青城山层林尽染的风景,入口的瞬间,先是柏树的清香在齿间绽放,接着是恰到好处的咸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这味道让人想起山居的冬日,围炉夜话的温暖,想起青城山道观里的晨钟暮鼓,那是千年不变的守候。
“很多客人说,在这里吃到的不仅是腊肉,是乡愁。”老板到了杯酒,在我对面坐下,“酒店有个上海来的老人,说这和他童年生活在四川的时候,母亲做的味道一模一样。”
窗外,暮色渐起,店里陆续来了几桌客人,都是循着这腊香而来的,有一家老小,有结伴而行的年轻人,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食客,他们围坐在一起,等待着这一口非遗的味道。
离店时,我买了一块腊肉,老板细心包好,轻声说:“想吃的时候,蒸一片,青城山的味道就都在这里了。”
踏着月色离开,回头望去,“味见青城”的灯笼在夜色中温暖地亮着,像青城山不眠的眼睛,守护着这一缕穿越千年的烟火气。
这个黄金周,若你来青城山,不妨循着这一缕腊香,到山下的“味见青城”坐坐,在这里,你尝到的不只是一道非遗美食,更是一段可以带走的、关于青城山的记忆。
文/思想行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亦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或购买建议。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140432 6696#qq.com(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