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华阳记忆:从前那些灌溉农田的筒车与水车

2018-07-27 10:52:21   来源: 华西社区报·华阳之窗
0

民国时三瓦窑下游河段的两架筒车。

民国年间姐儿堰的一架筒车。

华阳县永安乡剪刀堰八架车全影。

民国时期的梯级龙骨水车。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龙骨水车。

筒车、水车是过去用于农业生产的灌溉工具,有近两千年历史。川西平原的庄稼用水由沟渠引流灌溉,沿河两岸的农田占尽地利,但有些地方用木桶一挑一挑担来满足庄稼用水,消耗大量的体力不说,效率还低。劳动人民会想办法,发明创造了实用可行事半功倍的汲水工具——筒车和水车,这种竹木结构的“抽水机”充满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过去在川西平原及山丘农村地区是常见之物。

筒车

筒车史载起源于唐朝,为农业丰收立下汗马功劳。古人云: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流使转,挽水入筒,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

成都的府南河自合江亭起,弯弯曲曲流到彭山江口止。从前,双流境内的中和、华阳、协和、鹤林、正兴、新秦、永安、红花、回水、黄佛等10个乡都受益于府南河。二江寺至黄龙溪34公里长的河道最宽处叫剪刀堰,民国时这里就有筒车。《双流河道志》内有一张珍贵的资料照片——华阳县永安乡剪刀堰八架车全影三十四年十月(即1945年10月,见图),照片上的大筒车在我国北方也叫天车或翻车,外形类似现在游乐园中的高空观览车。

筒车转动起来好似自行车钢圈,车轴系木质,辐条采用白夹竹、水竹或斑竹做成,竹编水笆子,水笆子和舀水的竹筒全部用篾条绑在筒车轮上。

筒车安装之前须先修筑筒车堰。旧社会,要每户农家出劳力,编竹笼兜、捡石头、扎堰埂挡水,因为都需要用水灌溉农田,大家就一起出力。堰埂一般以长条石垒砌,堰埂基脚长条石之间的接头,石匠预置了公母榫,硬质青杠木也做成公母榫形状镶接,增强堰埂基础的稳固度。修筑堰埂时要留出一段缺口,使得河道变窄、水流变急,冲击水轮上绑的水笆子带动水轮旋转,而从河里汲满水后的竹筒会随着水轮旋转至顶部,把水倒进高出水面的水渠里,解决了大片土地的灌溉问题。

筒车设置的大小与多少,要取决于地形、灌溉面积、水源条件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地势位置高的地方,筒车外围就大,用的竹子长;反之,地势低处的筒车就小,就如人的身高决定了骑多大圈型的自行车。府南河岸边华阳正兴乡田家寺和协合乡高车湾的筒车直径长达14米,其时是一道雄伟壮观的风景。根据灌溉需要摆设多架筒车阵,当地人习惯说成多少挂(架)。原中兴公社早先的王家牌坊(王家祠堂)对门河岸有六挂车,此处地势高,全靠筒车提水。笼兜装起鹅卵石筑埂呈喇叭形,水小时要留足过船的河道,筒车舀不起水来时,需用人力去刨,笑称“狗爬车”。

只要有水流,一年365天,筒车日夜不停吱吱呀呀地转动。长久的日晒雨淋,筒车也需要维护。上世纪六十年代,伏龙大队的林泽安端的就是维护筒车这碗饭。不仅如此,他还要编竹子笼兜,负责清理挂在筒车上的垃圾。后来,由于水流减小、渠系改造、动力提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筒车逐渐消失。那时,沿河村民背着背兜不光捡拾被洪水冲打的烂船做门板用,也捡拾废弃筒车的朽木当柴烧。因为筒车下面堰埂的石条悬空,为安全起见后来被撬掉,而石缝内藏了很多大根大根的黑鱼(村民称为玄鱼),村民也会把它们逮回去吃了。

王家牌坊的现址是汇龙公园。巴到河边的菜蔬大队种植的蔬菜供给中兴镇的居民。菜蔬大队之前是四河村,文革时期又名向阳大队,这里设有四挂(架)筒车,1970年改成了电动机抽水。伏龙寺筲箕湾筒车有六挂,堰埂闸水要适当,而河里的水就没断过,筒车一年四季不停地旋转。几个摆设有筒车阵河段的老人们还记得,当时河水透彻清亮,水底下的石头瓦块看得清清楚楚,搬开石头有螃蟹和鱼,小娃儿见了就用铁三角叉戮鱼,如今这番景象已成历史:老堰埂、筒车都没了,只有去欣赏老照片,唤回儿时的记忆。

民国时,华阳县管的地盘上的两挂筒车大约位于三瓦窑高攀桥河段(如图)。高大的筒车汲水借水流惯性提水上升,被誉为“天上自来水”。旧时,从岷江逆水行舟赴省城成都的乘船者,看到这两挂筒车时就晓得成都快到了。

华阳的老人们从堰埂辨识出的姐儿堰(见图)位于现在的台湾竹岛,这张旧照得到了口述印证支持。照片上,民国时期的筒车岸边是简易的老成仁公路,河道里的水通过筒车舀起来,流向高处的农田。新中国初期的姐儿堰驻扎有部队,泥巴垒起打靶埂、练兵场,招来的新兵就在那儿训练。星期天来耍的军官教当地人说童谣:“女娃子快快长,长大嫁到练兵场……”练兵场还有飞来飞去的独脑壳飞机以及陆军53医院,后来都迁往凤凰山去了。

水车

水车又叫龙骨水车,民间喊法叫“绞车”,分别用脚力和手动两种方法绞水。龙骨水车是旧时山丘平坝地区使用人力的提水工具,由车架子、车龙头、车桶子(包括车叶子、羊蹄子、木槽)三部分构成,就地取用青杠树、柏树、杉树等制作。大跃进年代,华阳当地公社化食堂把这些树子砍来作柴烧,当然也就不缺做水车的木料。中兴镇供销社没有水车卖,生产队只得请外边的木匠,给一块多的工钱,由队上称粮出钱买菜,指定一户社员为木匠煮饭,煮饭的社员挣工分。若本队有木匠做水车,场地设在保管室,队上管饭。当年,华阳伏龙大队的蒋仁甫师傅就会做水车。早先的木匠多少有点文化,懂得起尺寸,划得来复杂的墨线。蒋师傅做的水车不得松摇,除此之外,他还会做粪桶、犁弯、拌桶等农具。有技术的木匠身处保管室做活路免了日晒雨淋,若一般社员全劳力出工记10个工分,蒋师傅则记15个工分。

龙骨水车有站式和座式两种,都用脚力蹬动。座式水车车架横绑一根扁担。地势高的需要一级、二级甚至三级形成梯级提水。旧社会里农户租地主的田地来种,每到农时灌溉季节,田干了而沟儿头有水需要车水时,就请人来蹬,工钱是挣升升米。龙骨水车引水上高处很费脚力,同时蹬车的两人配合要好,动作要协调一致,不然,车龙头交错的巴郎鼓捶捶要打脚。需要车水时,两人先抬车架子去埑平安稳当,再跑二趟抬车龙头和车桶子,车桶子安放在挖开的缺口处并用谷草、泥巴、石块塞紧,车桶子尾端“吃水”不能太深,否则人工车水就很吃力或者根本蹬不动。不管是站式还是座式龙骨水车,都要用千担或硬头竹竿斜撑,以此增加水车的稳固性。

那阵人家没有钟表,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农户和生产队请人分班蹬水,两人一组换班咋个掌握时间呢?他们想到了用点烧两根或多根香的时间来换班,相当于现在一个钟头的时间。后来有了闹钟,但闹钟多数时间都在队长或记工员手上,队长肩扛锄头提着闹钟喊出工,车水时也可借闹钟来放在休息用的睡篷那里。

龙骨水车少有遮篷,农夫车水一般都上身赤裸、扎挽短裤头、戴草帽斗篷操作。若上游用水量增加、水流减少需要等水时,两人可以在临时搭建的睡篷内休息,抽叶子烟歇气。

关于筒车、水车的遥远话题应该不只这些,古老的筒车如今很难见到了,所幸的是,成都活水公园河边建有一架筒车。龙骨水车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民俗文物,在博物馆里也有陈列。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筒车、水车虽然早已离开了大众的视线,但在老成都人的记忆里并未远去。

王大明 文/供图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