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如何巩固蓝天保卫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治霾没有捷径,只有源头减排”

2018-03-07 15:54:0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0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殷航

空气无边界,共饮一江水。对于和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研究的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感触颇深。2001年,他放弃跟随导师继续做基础研究的机会回国,此后,他带领的团队在柴油车尾气催化净化、室内空气催化净化、非均相大气化学和灰霾成因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成绩斐然。

过去五年,贺泓见证并感受着蓝天白云逐渐增多,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越来越大,3月6日,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这位被称为与雾霾抗争的科学战士坦言,治霾没有捷径,只有源头减排。而科学家们的工作,就是了解雾霾成因,为国家制定有效的污染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治霾没捷径

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

聚焦钢铁行业改造和柴油货车治理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政府工作报告

封面新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贺泓:作为一个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者,我感触很深。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大气污染防治在过去五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重点区域颗粒物明显下降,重点城市的空气优良天数增加,这说明相关的治理措施是有效果的。

封面新闻:有哪些有效手段呢?

贺泓:就拿过去五年采取的措施来看,在工业能源这方面,主抓的是燃煤电厂和散烧煤,基本上把大宗燃煤排放污染降下来了,效果非常好;在机动车方面,主要是采取燃油品质改善,提高新车排放标准以及淘汰高排放老旧车,可以说,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效的。

封面新闻: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巩固“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呢?

贺泓:未来干什么?其实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抓得非常准。一个是在工业企业方面,以前主要抓的是煤电,现在就是非电企业,其中,钢铁企业是排放大户,也是下一步的重点整治目标。在机动车方面,则是抓住了重型柴油车的治理。你看,治理重点一个是工业企业,一个是交通领域,抓的都是“牛鼻子”。而基于我们判断,觉得未来抓住钢铁以及柴油车排放控制这两个“牛鼻子”带动整个行业,如果功夫下得深,空气质量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封面新闻:所以像今年提到的排放量下降的3%,重点地区的PM2.5继续下降,这个实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贺泓:这个目标还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前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譬如说二氧化硫的排放,在过去五年已经大幅度下降了。在这个基础上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是努努力可以实现的。

好空气不是“等风来”

天气条件只是外因

内因还是污染物的排放累积

“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政府工作报告

封面新闻:不能否认,到目前为止,不少民众还是会觉得在大气治理上,仍是“等风来”为主,对此,你怎么看?

贺泓:其实就每一次污染过程来说,主要触因就是天气条件,在一个静稳天气下,地面排放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形成污染天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气污染消除“等风来”也不错,污染物累积了,等到从干净地方吹来风,这个地方自然就空气变好了。但天气条件只是污染形成的外因,内因还是污染物的排放累积,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上,好空气绝不是“等风来”。

封面新闻:对于节能减排,业内一直认为,产业升级转型是根本手段

贺泓:1990年,我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过,众所周知其实日本在50、60年代也是污染非常严重的国家,但是通过它自身的努力,现在成了绿水青山的国家。

日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曾经参观过一个城市叫北九州,北九州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以钢铁、化工为主,在上世纪60、70年代,污染非常严重,但是现在你再去看,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态城市,这种转变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方面,这里头有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北九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保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在仍然以重工业为主的情况下,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这个我觉得是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封面新闻:具体在举措上呢?

贺泓:总体上看不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提高标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2018年要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城市建设离不开钢铁,我们应该制定更高标准来自我要求,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其次就是循环经济,实际上任何污染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能把这些资源循环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当然,还有能源结构的调整,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少用污染重的能源,把一些高排放、高耗能的产业逐渐压减,再去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

机动车治理不能“一刀切”

短时期内解决柴油车排放问题

改造是最现实的手段

“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政府工作报告

封面新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单独提出了对柴油车货车的治理,为什么高排放车辆会被提到这样的高度?

贺泓:其实如果从能源消耗角度来说,柴油车应该是更加绿色的交通工具。因为它的吨公里油耗少,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汽油车要少,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会推崇柴油车。但正因为如此,欧盟在制订排放标准时,我个人觉得对柴油车是略有宽松的。

针对我国国情,我个人认为应该实行统一排放标准,不管用什么燃料,都应该达到所规定的环保排放标准。对于新能源车也应该做全生命周期的考量。

封面新闻:具体做法呢?

贺泓:首先我想应该做的是提高新车标准,尽快实施现刚刚制订出来的国六标准,相当于现行的欧六标准。对于在用车且确有道路排放高的情况的,我们应该去改造它,一部分不能改造的则淘汰。

封面新闻:成都划了一个高排放车辆的禁行区,这种政策对污染减排有没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呢?

贺泓:划定禁行区是一个办法,当高排放车不能进入后,车主就有两个选择,淘汰这个高排放车,或者是进行技术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划定禁行区是必要手段。

封面新闻:但是柴油车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存在,因此,也不能说完全就淘汰吧。

贺泓:就运输量和经济性而言,我们能完全摆脱重型卡车,运送货物、工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需要它,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把它废掉。同时,如果全都用汽油车,实际上的排放量会更多,且我们也没有发展重型汽油车。

也有人提到全换成电动车,但是这取决于我们电池的技术,如果电池的续航能力达不到或者费用太高,那还是做不到广泛普及,此外还有能源利用效率和电池回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一步步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近期柴油车被电动车取代是不现实的。

封面新闻:也就是说,改造柴油车才是眼下的主要工作?

贺泓:要想比较短的时期内解决重型柴油车的排放问题,改造是最现实的手段。我们以前主要是从新车的角度来制定新的排放标准,在用车辆主要采取的是替换淘汰,但是新车替换的周期较长。

而且淘汰要考虑成本,我们国一国二的车以淘汰为主,但还有大量国三国四车,这些车可能实际道路排放是高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全都淘汰,因为考虑到成本、还有整个社会的接受程度,所以才要改造,而改造的成本目前确实也比较高。

封面新闻:那么,以后是否可以把这种改造成本,慢慢降下来。

贺泓:对,我们现在也在千方百计的研究降低成本,这确实是一个硬骨头不好做,因为它不像新车有标准技术。目前在用柴油车改造技术确实是五花八门,有些管用有些不管用。我们已经在总理基金课题支持下开始研究规范的柴油车改造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一旦成功首先在京津冀推广实施。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