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深山有远亲 邛崃150余名留守儿童有了新“妈妈”

2016-02-18 06:07:2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0

2月16日,邛崃大同乡孔家山村,李晓黎看望2岁的豪豪。

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邛崃大同乡孔家山村探访留守儿童

门前的水泥路上,车子还没停稳,2岁的豪豪挣脱爷爷的手,脆生生地喊了句“妈妈”。

李晓黎赶紧下车,蹲下身把孩子抱进怀里,“乖儿子,调皮了没?”

这里是邛崃大同乡孔家山村,距离成都约100公里。一条乡村水泥路,将这里与城市串联起来。

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村里剩下常年多病的老人和缺乏成长教育的孩童……中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故事,也在这里上演。

去年5月,李晓黎和一群80后妈妈成立了“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互助会,孩子们的生活随之悄然改变。目前,邛崃有150余名留守儿童,在她们的帮助下有了新“妈妈”。

2月1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跟随志愿者,走进了宁静的孔家山村。

爱心超市

写满了故事的山间特产

正月初九,年味还没淡去。早上9点,一片热闹声中,邛崃大同乡古镇上的“我在深山有远亲”超市开了门。

在20多平米的小店里,店员几乎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工作:整理从山里收购的腊肉、香肠、鸡蛋等土特产,一一记录下这是谁家的产品、卖了哪家的特产、价格是多少钱……

而在每个产品上,还有一张小卡片,歪歪斜斜写着一行行小字。

“都是山里小朋友写的。”店员说,土特产都来自大同乡、天台山镇、水口镇等地的留守儿童家庭,他们大多经济困难,土特产是家中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山路难走,老人和孩子到一次场镇,得花上大半天。

为此,“远亲”团队每次在看望留守儿童时,都会以市场价或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土特产,包装后放入爱心超市等场所售卖,收入归入公益互助基金。

远山有女

11岁,第一次叫“妈妈”

16日11点过,李晓黎和好友彭丽娟等人驾车来到大同乡孔家山村4组,看望彭丽娟的结对“女儿”——薇薇一家。

车子停在豪豪家门口,前面只能步行。走过一个45°的陡坡,一处木头和灰砖石搭起的老房子出现在眼前。

11岁的薇薇躲在奶奶身后,低着头。见到彭丽娟进门,才拽着她衣袖坐下。

阳光很温暖,墙上一张有些泛黄的奖状,被照得熠熠生辉。

“薇薇小时候,她妈嫌家穷走了。”薇薇父亲说,他一直在西藏打工,一年才回一趟家,女儿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带大,“她从小性格孤僻,尤其反感‘妈妈’两字。”

去年,怀孕8个月的彭丽娟与薇薇一家“结对”,“宝宝出生时,薇薇和爷爷带着鸡蛋来看我,她在我耳边悄悄说,妈妈,你要补好身子。”

爷爷说,薇薇长这么大,这还是第一次叫“妈妈”。

让爱延续

关注大山里的留守儿童

离开薇薇家,已近下午1点。薇薇站在院子里,不舍地望着彭丽娟离开。

“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走在石头垒砌的山道上,李晓黎说,帮助孩子,更多地是弥补他们缺失的爱。

“有个叫桃桃的女孩,11岁。”李晓黎说,桃桃母亲瘫痪,父亲几近失明,每天上学前,她都会准备好父母一天的饭菜。此前,桃桃时常肚子痛,检查后发现患了严重胃炎,“她从没跟家人说过,每次痛到不行时,就偷偷跑进菜地打滚……”

如今,大山里有150余名留守儿童,一一找到了新“妈妈”,缺失的母爱正在悄悄弥补。“我们还在不断寻访留守儿童。”李晓黎说,如果有经济条件较好、富有爱心的家庭要来“结对”,志愿者们会前往查看,并在公安机关查询核实,“我们会义务搭建联系渠道,并监督双方是否相互适应。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

|对话李晓黎|

希望弥补孩子缺失的爱

走在孔家山村的水泥公路上,80后城里妈妈李晓黎和记者聊着天。

华西都市报:互助会建立半年了,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晓黎:资金,互助会的领导班子有16人,每次活动经费和收购土特产的费用,都是这16人拼凑的,每笔收入和支出都有详细记录。

华西都市报:可以直接进行捐助吗?

李晓黎:不号召捐赠,只召唤亲情。我们更愿意一对一结对,让孩子们感受更多的爱,而不是冷冰冰的钱和物。

华西都市报:是什么让你一直关注留守儿童?

李晓黎:我也是一名妈妈,儿子今年3岁,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在接触更多留守儿童后,我发现缺乏了父爱、母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希望能尽力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吧。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明荣杨力张磊邛崃摄影报道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