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致远舰文物有望破解三大公案

2015-09-30 12:39:14   来源: 华西都市报
0


9月30日为中国烈士纪念日,辽宁黑岛当地中学在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塑像前举行入团仪式,在塑像前方的海域就是经远沉没之地。

打捞发现的带有“致远”铭文的瓷盘。新华社发

考古现场发现的方形舷窗。新华社发

近日,考古学家在黄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战中沉船的真实身份,确认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今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其中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

甲午史专家陈悦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随着大量文物的出现,很多致远舰乃至北洋海军身上的史实得以证实,很多谜团也得以解开,“这对研究甲午史来说意义重大”。

1、鱼雷引信

非常完整 连保险销都在

此次在致远舰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枚完整的鱼雷引信。

“这枚鱼雷引信保存的非常完整,连保险销都在。”陈悦说,如果里面的火药还在,那么就可以化验里面的成份,搞清楚当时的火药成份。

据陈悦介绍,这枚鱼雷引信的完整程度表明是来自致远舰本身。

“因为当时鱼雷的性能问题,担心爆炸,鱼雷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放置的,发射前在安装进去。”陈悦说,如果是日方发射来的鱼雷,保险销早就拔掉了。

陈悦说,此前有一种说法称,由于当时鱼雷性能不稳定,为了防止舰载鱼雷被击中发生爆炸炸伤本舰,日舰和北洋海军的军舰曾将鱼雷战前抛入海中。

陈悦说:“随着这枚鱼雷引信的发现,战前扔鱼雷的说法应该是不可信的。再者鱼雷当时的价格也不便宜不可能随便就扔到海里。”

关于致远舰冲击日舰的举动目前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舰体冲撞,一种是致远试图驶进鱼雷的有效射程,用鱼雷打击日舰。

陈悦说,这枚鱼雷引信是还原致远沉没前状态的一把重要钥匙。

2、未炸炮弹

北洋海军惨败非炮弹不足 乃因质量太差

考古现场发现的152毫米副炮弹头。新华社发

打捞发现的57毫米炮弹。新华社发

打捞发现的210毫米主炮炮管。新华社发

北洋海军战败,炮弹问题向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原因。此前一直有一种说法称,北洋海军的弹药不够是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但在此次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包括副炮炮弹在内的多种炮弹,其中部分炮弹是未使用过的。

陈悦说,这次考古调查也可以佐证史料中“非炮弹不足,乃因质量太差”的说法。

陈悦说,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双方都主要以火炮射击作为交战手段,因而炮弹的效力如何,对于能否给敌方军舰造成大的破坏具有决定作用。

当时,中日双方海军装备的炮弹大致有开花弹、子母弹、实心弹等种类,对于打击敌方舰船而言,开花弹是其中最具威力的一种,而弹头装药的威力直接影响到炮弹的爆炸效力。

陈悦说,北洋海军从创建开始,通过外购和自造等途径获得的开花弹装填的都是黑火药,用火药来充当炸药,威力极为有限,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破坏敌舰,这也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是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

陈悦介绍,与北洋海军不同,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无论在弹头装药还是弹头发射药的效能方面,都完全超越了中国。

1888年9月,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利用英国人沃尔夫发明的“苦味酸”(被称为“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超过TNT炸药),研制出名为“下濑火药”的烈性炸药。

陈悦说,在实战过程中,这种炮弹表现出一系列惊人的特性,首先炮弹的灵敏度极高,即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而且爆炸后不仅会形成普通黑火药炮弹爆炸时那样的冲击波和炮弹碎片,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号称对钢铁都能点燃,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爆炸后还会出现有毒的黄色烟雾。

另外,在黄海海战后,清廷曾命对海军颇有了解的徐建寅到北洋海军查验武器。点验后发现,在威海卫基地,当时尚有各种炮弹6748枚,开花弹和双层开花弹5086枚,占总数的75%以上,此外还有钢弹705枚、凝铁弹176枚、子母弹574枚、群弹207枚。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黄海战前拨付给北洋海军的。但这些弹药并未在战时装备舰队。

陈悦说,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可以发现,弹药装备不足是北洋舰队自身的战略失误,而通过对出水炮弹质量的研究,则有助于解开中日两国在军工科技方面的差距。

3、用煤

实证供给北洋舰队的煤质

关于北洋海军的用煤,也是北洋水师诸多公案之一。陈悦说,这次对致远舰的调查有可能会破解这段公案。

据史料记载,1894年9月17日上午10点50分,日本联合舰队率先在海上发现了北洋舰队的滚滚浓烟,并根据烟柱情况判断为北洋水师主力,从而积极备战。而直到一个多小时后的中午12点,北洋水师才看到日本联合舰队的煤烟,从而紧张备战。

是煤“出卖”了北洋舰队。而当时,给北洋舰队供煤的是在洋务运动中大名鼎鼎的开平矿务局。

在北洋舰队成军之初,开平矿务局为北洋舰队供应的是最好的五槽(第五工作面)煤,称之为“质量最好,西人有用其煤者,谓此乃无上品,烟少火白,为他国所罕有。”“烟少火白”意味着煤质为优,排出烟气较小,在海上航行更易隐蔽,不易被对手发觉。

1892年,由于开平矿务局的创始人唐廷枢病故,原为醇亲王奕譞侍从的张翼接手。

自张翼上任后,供应北洋水师的煤由优质五槽煤卖改为八槽煤了。这八槽煤,煤质恶劣,“渣滓甚大”,烧起来煤灰极多,浓烟冲顶,更主要这种煤燃烧后产生的动力不足,对军舰动力设备损害极大。

在甲午战争前后,丁汝昌层多次向张翼抗议,同时向李鸿章投诉。

甚至在黄海海战前,丁汝昌依然去信给张翼:“迩来续运之煤仍多碎散,实非真正五槽。发极碎块,恐足下亦未及周知。”

丁汝昌的抗议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直到甲午海战结束,北洋舰队煤仓里装载的依然是八槽煤。

陈悦说,当时开平矿务局到供应给北洋舰队的煤到底是什么样,截至到目前只能在史料文字中去考证,如果有实物佐证就更好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致远舰体内应该还有很多存煤,这就为我们指出一个方向,可以把致远舰的煤都打捞出来,有足够多的样本,就可以测验出这批煤的品质和成分,就可以对当时的有关的说法进行印证了,”陈悦说,“这就是历史研究中实物的重要作用。”

4、最后遗像

知名挽联非光绪帝题写

邓世昌最后的照片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是题给邓世昌最有名的挽联,此前诸多资料一直宣称是光绪皇帝题写的,但事实上并不是。

“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虽然与本次考古调查关系不大,但是应该通过这个机会给予澄清。”陈悦说。

陈悦介绍,去年在邓世昌后裔那里得到一张邓世昌最后的遗像。

照片上,邓世昌一脸的疲惫,好像是非常劳累的感觉。

“这张照片被撕过折过的。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邓家后人有说这张照片是祸害,又有人说应该把它保起来,在这种争吵跟犹豫中这张照片被团成这个样子,但万幸的是最后还是留下来拼起来了。”陈悦说,这张照片上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旁边有一副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之前都说这是光绪皇帝在邓世昌死后给他题的。但在这张照片上,注意落款,光绪两个字表示对联题写的时间,真正的题词人在下面,叫高邕,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王国平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