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黄润秋建议加快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

2015-03-07 06:03:0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0

全国人大代表、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

2006年在浙江登陆的超强台风桑美,造成483人死亡;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00多人死亡;2012年7月21日,华北特大暴雨造成北京79人死亡……

近年来,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暴雪、区域性严重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不时袭来,造成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1990年至2013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死亡9.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5万多亿元。

目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类的法律有《防洪法》、《防沙治沙法》、《防震减灾法》等,所规范的主要是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70%以上的气象灾害,至今还没有出台专门性法律。

“这无疑是我国自然灾害防御的法律空白。”全国人大代表、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说,目前,我国还没有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法律,加快制定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今年两会期间,他建议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并为推动这项立法而奔波。

黄润秋,还有一个科学家的身份。30余年来,他翻山越岭,埋头钻研地质学,为地球“看病疗伤”,先后在大型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到北京参加两会前,2月28日,黄润秋还与他的团队一起奔赴四川广元市青川县为《关于加快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的议案做最后的调研。10年来,他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5年,他主持研究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那一年,他42岁。

他最近一次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的日子,是今年1月9日。他主持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年,他52岁。

专注高边坡

为高坝建设奠定基础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前,黄润秋及他的团队,以擅长大型工程建设,尤其是水电站工程建设,解决工程中复杂的高边坡稳定性问题而闻名于世。

什么是高边坡?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水电大坝周围的高耸斜坡,它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水电工程的高边坡是所有工程建设高边坡最难的课题,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水电站大坝建设的可行性和工程的长久运行安全。

水电站的大坝修建在哪里地基是稳定的?如何确保大坝周边高边坡的安全稳定?这就是黄润秋和他的团队攻克的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们几乎参加了我国所有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说起这些,黄润秋如数家珍:有黄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雅砻江锦屏一、二级水电站,官地水电站,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大型复杂工程建设的重大地质技术难题,尤其是高边坡稳定性问题,为今天这些工程能顺利开工建设和投产发电奠定了重要的地质基础。为此,2005年,凝聚他和团队20年研究成果的项目《中国西部高边坡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六年磨一剑

曾指导新北川县城选址

2008年,百年不遇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重建家园,国家面临防灾减灾的世界难题。“我是一个地质学家,地震来了,我就在四川,我去研究它,责无旁贷啊!”黄润秋说,研究这个课题,既是出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是顺应历史抛到他们面前的机遇。地震发生后,他和他的团队就挺进灾区,为重建家园和防灾减灾战斗不息。震后两周,他率先发声,提出尊重自然、科学重建的观点。

春节刚过,新北川县城笼罩在新春的喜悦里。这座美丽的羌族新城落子地点,就是黄润秋和他的团队根据深入研究后给出的建议。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科研项目,是黄润秋带着他的团队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这个团队包含了成都理工大学20余名教师、近200名学子。他们为此花了整整6年时间。这项研究成果,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并在包括《Nature》等在内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60余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研究成果运用广

帮助灾后重建和地灾防治

在前往都江堰虹口景区的路上,右侧的山上,有的地方被一张“大网”牢牢网住,有的地方还被打进了“钢钉”,还有的地方有一个长长的槽道。“这些都是做什么的呢?”黄润秋说,这些都是防治地灾采取的措施。

他们采取的各种地灾防治措施,在防治地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的8·17洪灾,13000余人受灾,但住在彭州龙门山镇九峰村数百村民和游客们,接到地灾预警后都及时转移。

黄润秋说,过去,我国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研究很有限,教科书上有关地震地质灾害的知识也很少。《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的科研成果,系统地揭示了地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丰富了人类对强震区防治地质灾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了认知能力与防范能力。这项成果直接指导了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不仅如此,这项成果还运用到了4·20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灾后重建以及地灾防治。

链接

小时候,母亲每每在黄润秋面前提起一个远房亲戚时,总是带着羡慕的口气:他可是工程师啊!从此,他决定长大要当工程师。高考时,他选择了成都地质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理工大学,因为这个学校有一个工程地质专业。他想,学了有“工程”两个字的专业,肯定就能当上工程师。“当初以为毕业了可以修建高楼大厦,结果读了两年才发现,这个专业是为高楼大厦做地基的。”此后,一路念到了博士,29岁当了教授,30岁那年一度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导。这一生,他也就与翻山越岭交上了朋友。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席秦岭 马宇 北京摄影报道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