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更生,川大教授,公认川内最早一批“计算机人”和“网管”,网络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历经了导线、同轴电缆、专线、双绞线、光纤等不同传输介质的变迁。在当年的“龟速”时代,他曾用一整晚的时间打开一屏电脑画面,也曾一手带领组建了四川大学的校内网络。
如今已经退休返聘的吴老依然念念不忘:“是时候将“网络”从“计算机”中独立出来,构建一个独立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了。”此时的光影打在吴老的身上,对于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互联网”事业他还是满怀新的期待。
川内最早一批触网人
吴更生接触网络,比川内绝大多数人都要早得多。早在互联网还不成其为互联网时,约1986年前后,川大成立了网管中心,开始有了最早的“网络”的概念。
“网管中心成立后,我们中心的几个人家里也安装了网络,除我们之外的其他人都还没有接触。”据他回忆,那时候,“网络”也好,“计算机”也好,都还局限在高校、部分机要单位等很小的范围内。
“那时候主要是用调制解调器,线路用的是电话线。早期电话线只能传输音频,需要用调制解调器将其转化。”吴更生回忆上个世纪最早的“龟速”网络,“那时候计算机的内存也小,速度也慢,画面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地显示,跟拼图似的,一个画面都要几个小时才能打开。”吴更生的经验是,睡前打开网络,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能看到一整屏的完整画面了。
到了九几年,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可以实现实时看图了;再后来,有了调制解调器,速度可达300个字节,随着IDSN、ADSL陆续问世,传输速度已经是当年的上千倍。
现四川大学官方网站主页
由两根导线开始 一手建起川大校内网络
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吴更生萌生了浓烈的兴趣。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