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山峰绝壁铁索相连 七旬老人索上表演“倒挂金钩”

2018-03-04 21:08:17   来源: 华西都市报
0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摄影报道

在绵阳江油市,有这样一位被誉为“华夏一绝”——"铁索飞渡"表演创始者的老人杨海平。在两座山峰绝壁间,两根铁锁链加一根钢绳固定于峰顶的铁桩上,通过这两道铁索,杨海平在上面行走、表演已30多年。

2015年,铁索飞渡成为绵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申报省级非遗。七十古来稀,杨海平现在平均每天在铁锁上来回10余次。对于他来说,把在铁索上行走、表演的技艺传承下去,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惊奇!山峰绝壁绳索相连已千年

步入窦团山,抬头望去,向月、飞仙、神斧三座孤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壁斧劈刀砍一般,与地面成近90度的直角,一眼望去犹如三根直上直下的擎天之柱。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要上山,只有西面的向月峰通天路能通行,其余两峰——东面的神斧峰和南面的飞仙峰均无路可攀登,峰间只有上下两根铁索相连。

步行约20分钟,到达向月峰顶。一身红黄相间的表演服,一双布鞋,满头银发,刚刚表演完的杨海平正在给游客介绍铁索的由来。

神斧峰和飞仙峰既无路可上,当初铁索是怎样架设上去的?各种传说太多,至今还是一个谜。杨海平说,据清代《江油县志》记载,早在唐代,窦圌三峰就出现了索链,最初是用“笮索”(竹绳),后来改用铜链,最后才换成铁链。

在山峰旁,两道铁索构造极为简单,仅用两根铁链加一根钢绳固定于峰顶的铁桩上,一根粗而扁平铁链,用以踩足,另一根较细的铁链,可做扶手。

“清代雍正五年,分上下两根设立铁链,各长20米,两端均系于峰巅的崖壁上,下面就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杨海平介绍说,经200多年日晒雨淋,仍未生锈断裂。

1969年,铁索被人从问月峰一头摘下,抛下峡谷,垂吊在对面的飞仙峰峭壁上。直到1979年,窦圌山为了开发旅游,才又找人重新把铁索挂起。

也是在这之后,曾经多次尝试通过铁链到对面山峰都失败的杨海平,才又有了新的机会,去挑战自己。

在杨海平小时候,就经常听人说起,对面山峰上有“宝物”,他便一直想通过铁索去寻宝。但每次仅仅走两三步,看着脚下的深渊,就又退了回来,不敢继续前进,后来铁索被取,他也没有到对面看看传说的真假。

惊险!铁索表演险魂断绝壁

1980年,见到铁锁被从新挂起,杨海平开始再次尝试。“每次都只敢走两三步,看着下面就会怕。有一次下大雾,我心想看不见就不怕了,又去尝试。”杨海平回忆说,但走上铁索,心里还是会想,就又退了回来。

为了达成年少时的心愿,他特意去请教当时唯一能够“铁索飞渡”的还俗武僧常聪和尚。“说到走铁索的诀窍,常聪老师只说了四个字‘控制铁链’。”谈起当时的求教经历,杨海平直言自己走铁索这么多年,如果有什么秘诀,也是这四个字,“控制铁链”。

有了师傅教导,杨海平跟同村的另外两个人一起,开始学习走铁索。经过刻苦训练,三个年轻人都掌握了“铁索飞渡”的窍门。1986年,三人开始在窦团山进行商业表演。

最初为了表演效果,吸引人气,几人走铁索时都不系保险绳。但后来发生的一次事故,使得“铁索飞渡”只剩下杨海平一人坚守。

1996年,其中一人表演时一时失手,失足坠落当场遇难。眼见同伴离开,另外一人也退出队伍改了行。

“我也当时也打算离开了,心里有阴影,也不敢在走铁索了。”杨海平回忆说,正当他准备转行时,子女读书的学费问题,又让他下定决定重操旧业。“不能苦了孩子,要让他们有个好环境,这个虽然危险,但有保险绳应该也没问题。”

1997年8月,杨海平为络绎不绝的游客一连表演了好几场“铁索飞渡”,体力不支,脚背没能钩稳铁链,幸亏系着保险绳,他才没落下深深的峡谷。

为此,家人也多次劝他,转行做其他事情,可杨海平却没有答应。“人家千里迢迢到这儿来,为的就是看我‘铁索飞渡’,我不表演岂不是让人家白跑一趟哇?”杨海平说,游客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在铁索上走20多个来回,淡季也要走7、8次。

传承!铁索飞度成市级非遗

学会“铁索飞渡”后,为了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杨海平就在思考,有了保险绳,为什么不能在铁索上表演一些武术动作呢?为此,他特意找到自己做武术教练的妹夫,加强锻炼,学习武术。

经过多次摸索、练习, 终于独创了在铁链上表演“倒挂金钩”、“仙人指路”、“金鸡独立”、“空翻筋斗”等高难度惊险动作。

1994年夏,中央电视台到窦圌山拍摄“铁索飞渡”专题片《窦圌山惊魂》。节目播出后,“铁索飞渡”,被誉为“华夏一绝”。

为了让自己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考虑到女儿杨力从小就对“铁索飞渡”很感兴趣,他就在自家屋后架上钢管和绳索让她练习,学习走铁索。“为加强脚背力量,她在钢管上一倒挂就是十几分钟,血液倒流,把脸憋得通红。”杨海平说,女儿很有毅力,也很有天赋,在他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了“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

1999年,杨力11岁,在父亲引领下第一次走上了铁索,成为“铁索飞渡”最年轻的女性。

除了女儿,在19年前,杨海平还带着自己的侄子窦真一起走铁索。“等我老了,飞不动了,就由他来接着做。”杨海平说,这份技艺不能丢,一定要传承下去。

杨海平介绍说,2015年,铁索飞渡和聋派指画、上方大篆书写技艺、西蜀木艺等项目成为绵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当地正在为铁索飞度申报省级非遗。“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表演下去的动力,希望能够看到成为省级非遗才退休。”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