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圈,阿城绝对算是一个奇人。他是作家,同时还是一个手艺人、智者,是当下这个时代已经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人”。
上世纪80年代,阿城的3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横空出世,震动华人地区。惊涛拍岸,阿城打到的高度,至今还悬在那里。
除了小说,从阿城的散文、文化随笔中也可以看到阿城“广博到可怕”的知识结构——谈电影、音乐、绘画、收藏、摄影、美食、文坛掌故,而且都能有创见、卓识。
阿城懂美术,能做电影美工;对考古学研究很深,出版有《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更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一个文人,阿城能做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听说还曾在美国组装老爷汽车。
“跟大仙似的。”以王朔的性格,能这么夸一个作家同行,可见阿城的道行非同一般,“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时隔二十年《阿城文集》出版
粉丝以收藏心情等待大概是因为兴趣太广泛,阿城的文字作品写得并不多。
他的小说只有《棋王》《树王》《孩子王》3个中篇,《遍地风流》一本短篇。除了2014年出版的、对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和意义做解读的文化考古书《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上一次集中出版作品,要上溯至1990年代由作家出版社编发的5本书:《闲话闲说》《威尼斯日记》《棋王》《遍地风流》和《常识与通识》。
时隔20多年,2016年2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7册的《阿城文集》,让阿城的资深读者粉丝大喜过望,抱着收藏的心情等待。全集共7册,分别为《棋王树王 孩子王》《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文化不是味精》和《脱腔》。
和之前的单行本相比,《遍地风流》收录了10多篇之前版本没有的小说。《常识与通识》添加了在《收获》杂志上刊登过的对谈文章。算得上是目前收录阿城作品最全的版本,并由阿城校订、杨葵担任特约审校,王朔女儿王咪和女婿朱砂完成整体设计。
当别人在学习马尔克斯他在承接中国传统阿城的小说入肉见骨,散文有见有识。《爱情与化学》写脑的生理心理机制,不仅叙述清爽,还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艺术和催眠》找到很有趣的角度阐释,艺术就是一类自我催眠;《艺术与情商》融汇儒道思维与脑的生理感知,他早有探索,专论徐四金的《香水》以及艺术的感官表达方式……
他的文字极为特别。比如在《威尼斯日记》他这样写比萨斜塔:“那个倾斜的钟楼,钟敲得很猖狂,音质特别。是预感到自己要倒了吗?我特地穿过小巷寻到它脚下,仰望许久。它就在那里斜着,坚持着不说话,只敲钟。”
再比如:“桥头有一盏昏暗了整夜的灯。黎明前的黑暗中,鸟的嗓子还有点哑,它们会像人那样起床后先咳嗽几下,清理清理。现在他们已经清理好了,所以声音传得更远了。”
阿城的文字为什么会吸引人?有评论家分析说,当别人在学习卡夫卡、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时候,阿城在上承一个非常中国的传统,短句用得多,动词用得精当,形容词用得谨慎。几乎没有五四腔和翻译腔,少年时期的他混迹在琉璃厂读旧书,他的文章有股旧书的味道,但又能读出这么贴切的辛酸和喜悦。
读阿城 味道长他影响了一批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止庵,第一次读阿城,是1984年在《上海文学》杂志上看到《棋王》,“我读阿城的作品,还在读张爱玲和周作人之前。所以阿城对我意义非常之大,算得上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阿城的文章文笔洗练,有古意,自成高格。偶发的白描笔法,生动至极,浑然天成,看起来糙,实则精致已极。
阿城这种风格影响过很多小说家。比如台湾作家朱天文曾评说:“阿城从生命现场得来的第一手经验,独特到仿佛禅师棒喝人的观察角度,任何时候对我来说都是启发的,非常之刺激脑啡。”
在作家、编辑杨葵看来,阿城的作品,“智慧中有狡猾;述而不作的遗风中有摄人心魄的真知灼见;冷漠的沉静中有孩童般的天真烂漫……”
读阿城,味道长。苦夏将临,读来正是好滋味。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