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蜀中人文地理|郭沫若一生中的几个春节

2016-02-20 06:07:0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宽窄巷
0

青年郭沫若

1936年,郭沫若给友人写的贺岁词。

他母亲杜夫人勤劳节俭,不准家人赌博

郭沫若祖上一族,原籍福建,乾隆四十六年迁蜀,定居沙湾的第一代祖先名郭有元。郭家人人烧“袱子”,就从远祖郭有元逐代开始。

郭沫若家族过春节很热闹,他自己也很喜欢过年时看花灯闹元宵,还喜欢写春联。

一块门匾跟家族史有关系

今天的郭沫若旧居正门有一块匾,书“贞寿之门”,二门门楣上又一匾,书“汾阳世第”,这跟家族史有关系。

郭沫若大哥郭开文在1932年写的《先妣事略》中说:故吾家五世同居,先曾王妣建“百岁坊”,清例表宅曰“贞寿之门”……

郭沫若在1939年《先考膏如府君性述》中写道:吾家本有长寿之征,先曾祖妣邱太老人曾享龄百岁有二。

因家族中出了长寿的人,清代官府赐建了“百岁坊”,赐匾“贞寿之门”。

另一块匾,则是朋友的赠送。“从前有个习惯,自己姓什么,总要找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本家来显耀自己,请看我的前人好了得!比如:姓杨的爱称自己是‘弘农世第’,姓黄的称自己是‘江夏世第’或‘汝南世第’,姓张的称自己是‘清河世第’等等。”他说。

这个习俗,就把自己同自己家族的历史,联系起来了。

沙湾烂田湾有一“比”字形大小两座坟茔,大坟茔却不是郭有元,而是郭志思夫妻的——这是郭有元的父母。

郭沫若小的时候,总是被带到烂田湾给先祖们上坟。

香烟缭绕,纸钱翻飞,鞭炮轰响,孝子贤孙跪了一地。

旧宅挂着传家处世的对联

郭氏家族从郭有元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就开始从单纯的农业转移到酿酒等上面来,第三代郭贤琳积累财富,昌大家族,那时就已经变得比较富有了。

第四代郭明德,这是郭沫若的爷爷,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家业看似衰败,以致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不得不中断学业,15岁就外出做学徒。

不过这个学徒却是一个经商的大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凭借自己精良的医术,并聘娶官宦家的女子杜夫人为妻,种种因由,实现了家族的中兴。

作为中兴的一家之主郭朝沛贺夫人杜氏,往往将自己身上成功的案例变成了励志故事,比如,他们对孩子们说,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乃肥。又说,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甚至把这些道理刻在门楣上,比如今天的旧宅还挂着一副传家处世的对联: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作为客家人,郭朝沛力求让每个孩子都受到正常的教育,为此,他在宅后兴办“绥山山馆”,郭沫若4岁入学,在家塾中读了9年,打下了坚实的旧学基础。

母亲杜夫人勤劳节俭不准赌博

客家人对家中的女子,并不提倡缠足,甚至成立了“天足会”,共同宣传缠足的危害,这种教化,在每年的春节进行推广,显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郭沫若的母亲杜夫人,勤劳节俭,不置私财,妯娌间有闲言碎语,却能不以为意。以致婆婆表扬她说:汝量大见大,将来福亦大。又说:檐前水,滴旧窝,一抱还抱差不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汝事吾孝,愿有媳如汝耳。

如何对待教书先生,杜夫人谆谆告诫: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孩子们读书顽劣,有时候挨打,额头上打出的大包就像排列的珠宝一样醒目,杜夫人也不护短。

春节期间常有婚丧嫁娶,亲友间会有一些赌博的行为,杜夫人不准,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赌局,也从来不作壁上观,这种教化,对于族中子弟的影响非常巨大。

郭朝沛夫妇先后将三个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其中第一批赴日留学的郭开文,自觉担负起帮助弟弟的责任,尤其是郭沫若。据说,郭开文一个月薪奉160块大洋,其中就要拿出100块,用于郭沫若留学读书的费用。

郭沫若写春联送给亲友邻里

1910年10月,郭沫若赴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

在成都,郭沫若很快成为学生的代表,年底便参加了立宪请愿的风潮。

1911年夏,保路运动爆发。9月7日,赵尔巽诱捕罗伦、蒲殿俊等人,并下令枪杀了请愿成都民众30余人。革命党人攻资州,哥老会攻成都,展开激战。9月25日,四川建立新政权。

郭沫若成为革命的一分子,他回忆说:“第二年(1911),便是辛亥年了,参加了有名的反对铁道国有的风潮,这是开始于保路同志会,既而成为保路同志军,结果和辛亥革命的大运动合流,而推翻了满清268年的专制。”

1912年,郭沫若春风得意,从成都回到沙湾过春节。

春节,亲友邻里之间常常是要互赠礼品的,这在乐山眉山一带叫做“馈岁”,礼品大都是稻米的加工品,如谷花(米花糖)、发粑(稻米做的发糕)、糍粑(糯米做的粑)、枕头粑(糯米做的巨大的像枕头一样的粑),这些都是好吃的东西。然后就是大量创作、书写春联。

这一年郭沫若文思喷涌,咏成佳对二三十副,送给亲友邻里,其中下面一联最为妙绝:

故国同春色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

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奥,把地球幅员竟入版图。

“七七”后抛妻别子回到中国

七七事变爆发,郭沫若抛妻别子,离开敌国日本,回到中国。

一别夔门廿五载,鸟惊花泣恨频添。

寄语巴渝诸父老,复兴责任在双肩。

郭沫若在1938年春节写了这首诗,并书赠陈铭德、邓季惺二人。这时候蒋介石悬赏捉拿他的通缉令还未失效,但是郭沫若顾不得了,他冒着双重的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赶了回来。

今天解读这首诗,可以这样下结论: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问题上,他从没有动摇过。

他是知名人士,他的一言 一行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他很迅速地参与到全民抗战的宣传活动中来,诗歌充满了对巴蜀父老的殷切期盼。

郭沫若担任了由共产党主导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一职,第三厅下辖动员工作处和艺术宣传处,后来又增设对敌宣传处。

春节赋诗明志,是郭沫若作为抗日斗士难能可贵的一个细节记录。

1949年春节:“从此中华绝帝王”

1949年的春节,在沈阳铁路旅馆,北上的民主人士与当地群众过年,大家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一串秧歌扭上楼”(沈钧儒语),激发了郭沫若的诗兴,整个旅馆都听得到他的川味官话:

我来仿佛归故乡,此日中行亦似狂。

五十七年徒碌碌,八千里路甚堂堂。

于今北国成灵锁,从此中华绝帝王。

君候老妻我候少,今宵一梦谅无妨。

是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民主人士55人发表《我们对时局的声明》:辛亥以来,屡次失败的惨痛教训,我们是应该牢牢记取的。

张花氏 文/图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