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君主后妃、贵族男女、文臣武将、兵士百姓们一样会将自己精心装扮。荧屏里的秦国服饰,有巍峨的高冠、典雅的服饰,华丽的饰品,美轮美奂,夺人眼球。但也让不少观众好奇:这真的是历史上秦人的服饰吗?两千多年前的秦人究竟怎么穿衣服?喜欢束哪种腰带?佩戴什么样的装饰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知名服饰文化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先生。
颜色 不仅仅是等级标志
衣服不仅是用来蔽体,身份、地位、气质、性格等也都会在衣着、配饰上有所体现。中国服饰制度中,以服色来标明官员等级制度,古已有之,历代尊崇的颜色都与各个朝代崇尚“五行”有关。以西周之前的各朝为例,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尚赤;秦始皇崇信“五德终始”说,以水为德,崇尚黑色。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即位,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等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荀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春秋时代到战国,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时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百花齐放主要就表现在服饰上面。这时候诸侯国已经不受周朝以赤红为色的影响,再加上技术层面的发展,艺术上的解放和不断创新,人们在服饰上有了很多新的色彩。”张志春这样说。
服饰颜色,虽然在主流上仍维护周制,以赤为主,但随着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的发展,服饰颜色也有了不少变化。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来自于当时的染色技术。染青色的染料是从菘蓝和蓼蓝植物中提炼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原植物更深。由此可见,从菘蓝或蓼蓝提取染料,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植物染料一个很大进步。
“当时染色技术的提升,也使得汉语词汇中关于色彩的词汇大量增加。”张志春介绍,《诗经》中,也有很多关于颜色的描写,如“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白华菅兮,白茅束兮”、“裳裳者华,或黄或白”等。除了红、黄、白、黑、青五种色系,还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直到吕不韦写《吕氏春秋》时,用了“五德终始”说,这才为秦朝崇尚黑色打下了基础。
等级 衣冠纹饰规定森严
在讲究周礼的时代,人们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要考虑是否合乎礼节,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饰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它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衣着打扮常常不止是一个人的标志,往往还是他的社会代号,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如此。
可以说,服饰是一个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标志。通过服饰就能看出其身份的高低贵贱,等级十分森严,不可随意逾越。比如王侯们头上都会戴着一顶样式别致的冠,这是权力等级的标志。当时,天子、诸侯、文臣、武将,不同级别的冠的款式也有很大区别,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天子的冠前后均有白玉珠串成的流苏作为装饰,当时周天子规定,天子戴十二缕,皇室王孙、贵族、诸侯按照等级递减。到了平民,则“士冠,庶人巾”。
那一时期,服饰纹样上也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天子会采用十二章纹,诸侯服饰上的纹样相对简单,数量也会依次递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平民只能穿普通的素服。其实,早在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种纹饰。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象征王权、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等。在张志春看来,“服装等级的界定,是一种社会符号,通过服饰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了,也便于管理和监督。”
对龙凤纹大串花绣绢绵衣(内充丝绵)及结构图江陵马山楚墓出土
款式 交领长袍很常见
颜渊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服饰的重视。春秋战国的礼仪制度依然延续着周朝的传统。周朝讲究以礼治国,他们的服饰大气典雅、简洁且得体。秦人的衣着打扮、礼仪制度依然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在服装款式上,外衣从肩部直筒下垂到脚踝,以追求线条流畅和垂坠美感,自成一格。大交领、宽袖子、长袍、带子,均为当时大秦常见的服装款式。张志春介绍:“当时,华夏族人讲究右衽,领巾合一的服装,要左压右。而当时的少数民族则是左衽,右压左。带子也有区别,士大夫以上的官员是绅带,表示级别,君主则有玉钩金钩,就更金贵了。”
至于服装的质地,张志春笑言:“在早期,古人的衣料只有丝和麻。但那个时候是思想解放时代,也是技术上不断发展,艺术上不断创新的时候,服饰等各方面都是复杂多样的。”
早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而这些只有王侯贵族官员才能穿,平民则是以葛麻为主。“中国丝绸出现了7000年,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二三千年,那个时候朝廷官员服饰主要以丝绸为主,平民则是葛麻。”张志春还举例,“就拿距离秦朝不久的西汉时期来说,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素纱禅衣,我记得很清楚,整体重量不到今天的一两(50克),后来今人用最好的丝、最好的工艺、制作同样大小的素纱禅衣,最后称重51克,这也说明了古代人纺织技术水平之高。”华西都市报记者荀超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