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荣耀之途 致敬英雄——“重走史迪威公路”今日启程

2015-08-18 华西都市报

荣耀之途,致敬英雄——华西都市报、北京现代“重走史迪威公路”大型公益报道今日启程

一条公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这就是被称为“抗日生命线”的史迪威公路。70年前,这条公路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曾被鲜血染红,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

一支部队,拯救抗战大后方唯一生命线畅通的任务,他们是中国远征军。抗战期间,他们高呼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离开四川家乡,奔赴滇缅异域对日作战。

18日上午8点,由华西都市报和北京现代联合发起的大型公益报道“荣耀之途,致敬英雄——重走抗战史迪威公路”活动正式启动。4名曾经亲历滇西抗战、一路驶过滇缅公路的远征军老战士出席了当天的启动仪式,回溯了那段铁与火的历史。

随后数十位明嘉现代车友、史迪威公路修建者后人、与本报记者一道,驾车踏上这条“抗日生命线”。

本次征途,我们首先从抗战腹地成都出发,沿着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一路行径晴隆二十四拐、昆明滇缅公路零公里(起点)纪念碑,腾冲、畹町、龙陵、宝山、大理等地。重走车队将沿着先烈足迹,探“生命线”,访老英雄,以此回溯那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修建者:

流亡国外学爆破 开山劈石建起生命线

“滇缅公路山河相间纵横,修出一条生命线太不容易。”在成都科华南路一小区,60岁的李晓渝向记者回忆起她祖父李广华作为爆破工程师、参与修建滇缅公路的峥嵘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34岁的李广华被紧急征调前往云南保山修建滇缅公路,肩挑背扛、风餐露宿,爆破岁月让李广华患上矽肺病,常年顾不上家,儿子至今对他有些看法。

李晓渝说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下令“最速完成”滇缅公路,而总工程处设在保山,分设关漾、漾云、云保、保龙、龙潞、潞畹6个工程处。因为有爆破专长,祖父李广华又被调到云南参与滇缅公路修建。

滇缅公路途径滇西横断山脉,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急流,作为爆破工程师,李广华跋山涉水实地勘察爆破点,打炮眼、背炸药、实地引爆,李广华生怕中间出了差错,造成伤人甚至延误工期。机械设备不够、他就带领工人们手动“蛮干”;道路不通、他就和工人一起肩挑背扛,把炸药运上去。

修建滇缅公路期间,施工条件极差,每次爆破后,李广华总是第一个上去,查看爆破情况,在爆破现场,粉尘飞扬,李广华和工人们每天都会糊上一身粉尘。风雨交加,李广华患上寒热病、时常“打摆子”,却坚守在工地上。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1942年,坚守滇缅公路5年的李广华夫妇定居到重庆。

远征军老兵:

滇缅战壕看到史迪威 说“哈罗”他微笑挥手回礼

提到史迪威将军,今年91岁的远征军老兵冉荣高竖起了大拇指,“很和蔼,很好”!冉荣高是重庆人,1942年上半年,作为当时的“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员入伍,被编入远征军独立运输团,从重庆乘船到泸州,再从泸州乘坐汽车到达遵义,而后转车到昆明,最后从昆明驿机场乘坐飞机抵达印度,从印度入缅参战。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市人民公园见到冉荣高时,老人正和他的远征军战友悠闲地品着茶。一头白发,一件深紫色衬衫,老人看起来十分精神。他说,1943年,在印度受训完后,他和战友被投到缅甸战场。他第一次上前线,就是著名的胡康河战役。“我那时候的主要工作不是持枪冲锋,是保障后勤,送弹药,送粮食,送伤病,修指挥所,或者是在前方强行抢修公路。”

1943年下半年,雨季来临。胡康河战役胜利后,冉荣高和部队继续前行,在一个不知名的森林里隐蔽起来。作为后勤保障兵,他和所属部队一到达目的地就开始连夜修筑战壕,整顿装备。

这天早上,雨停了,太阳探出来半边脸。一个穿美式军装的将领,带着几个随从,沿着战壕边走边看,不时停下来略作思考后转身对着随从说着什么。

冉荣高当时正在修战壕,见有美国将领过来,冉荣高伸手打了个招呼:“哈罗!”美国将领转过头来向他挥了挥手。而其他战友跟这位将领说“哈罗”时,这位将领还认真地点一下头,并用中文问一句“怎么了”。

“事后我才晓得他就是史迪威,是战区最高司令长官,没想到他的中文还说得这么好。”冉荣高说,从那时起,“才开始慢慢瞧得上美军了,哈哈”。

专家:

抗战时期输血线 枪林弹雨中运送5万吨物资

滇缅战争研究专家戈叔亚日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史迪威公路由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印度至云南畹町段组成。印度的雷多镇至云南畹町段在建设期间,大量中国工兵和英美工人在此牺牲,沿路设有墓地。

据公开资料,史迪威公路中的印度至云南畹町段,总长仅有815公里,但美军投入了高达1.5万的正规部队工兵,死亡人数达1133人,正好是“一英里两个墓碑”,且不包括已经无从考查的中国工兵和当地劳工的死亡人数和阻止日寇扫荡而牺牲的中美军人人数。

正是这些牺牲,在抗日最困难时期,成就了一条抗战的“输血线”,使中国的抗日正面战场能得到盟军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奠定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的物资基础,同时在“二战”后期盟国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据悉,在抗战的枪林弹雨中,通过史迪威公路运送的抗战物资达到5万多吨,故其也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新闻背景:

为抗日运输修建的国际通道

公开资料显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连接昆明,西至缅甸腊戍。

此时,从昆明至畹町,必须赶修一条下关至畹町约547.8公里的公路。这条公路,途径滇西横断山脉末支,穿越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深谷急流,穿越悬岩峭壁8处。时间紧、任务重,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须最速完成”,总工程处设在保山。

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云南12个县的20万人各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以献出两三千人的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 刁明康 杨力 李智 摄影 雷远东 成都首站报道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 刁明康 杨力 李智 摄 影 雷远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