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蒲江河和临溪河岸岩壁上,有个著名的“飞仙阁”。这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摩崖造像古迹,现存造像共有92龛777尊,多数为唐宋时期的摩崖佛教造像。
清乾隆《蒲江县志》载,汉文帝时,一个叫“莫公”的将军远征云南,凯旋归来驻军于此,见这里山青水秀,便留下隐居潜修,后来功成,骑仙鹤白日飞天而去,后人建阁塑像纪祀他,这阁便称“飞仙阁”。
飞仙阁依山傍水而建,由拱桥、山门、严颜亭、凌虚阁、飞仙阁、莫公台等构成。与此紧紧相连的二郎滩摩崖造像,是省级文物保护区,这些摩崖造像,做工精细、造型精美。
川渝石窟,因其民间信仰的特性,开凿地点常给人出乎意料又平易近人的感觉——蒲江飞仙阁造像选址就非常有趣,造像居然分布在大路两侧,最集中的是在位于公路和河道中间的小山包下。
按惯例,我以为山包临河那一侧应有更多造像,结果河边山崖上什么也没有。摩崖这条路,曾经是成都至雅安的重要古道,我原先担心修建公路对河道和古道有影响,询问周边村民,是公路基本沿古道修建的,并未太大地改变地形。看来,当年蒲江人放弃了临河开凿石窟的传统,将造像刻在了道路两侧,这种选址思路,也出现在丹棱及四川许多零星石窟上。
由于飞仙阁摩崖造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几年前,9号龛中两尊稀世石刻的头像被贼人齐齐锯走,很是遗憾。被盗的9号龛造像,曾被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
飞仙阁还有一个久远的传说:旧时浦江村一带的男人,多是石匠、挑夫。一天,有个挑夫挑着茶叶去雅安,在飞仙大佛前过夜,晚上大雨,挑夫梦到飞仙大佛托梦之言:“千担担,万担担,当不到我下肢窝下一罐罐。”挑夫不信大佛腋下真有宝贝,天一亮他爬上大佛,用扁担戳开大佛的腋下,戳了一个洞,没想到真有一只金鸭子钻出来,扑腾着展翅飞走了。但大佛腋下空着一个洞也不是办法呀,后来那人得了病,说大佛又托梦要他修好大佛腋下,并打整干净。挑夫老老实实做到了,病也自然好了。据说上世纪60年代末,造反派破坏了一些小佛像,但谁也没去动飞仙大佛。 李思悦 文/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