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栏目

华西新闻  >  每日更新  >  正文

贺昌群:繁华故乡尽零落(四)

2020-03-1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0

  《雷马屏峨纪略》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马边中学位于滔滔马边河右侧。

贺昌群

李伏伽。

  

□龚静染 文/图

  贺昌群的白云山居虽然离城僻远,但却是当时一帮流寓乐山的文化名人常常汇聚的地方,叶圣陶、陈西滢、杨人楩、张荫麟、刘永济、贺麟等均为常客。1940年5月18日,贺昌群带信给叶圣陶,请几个朋友到白云山居一聚,第二天,叶圣陶、陈西滢、杨人楩、小墨(叶至善)、三官(叶至诚)等便渡江过岸到了贺昌群的家里,这一天在叶圣陶的日记记得比较详细:
  晨八时至通伯(陈西滢)所,与偕往嘉林公寓会人楩、欣安,遂趋凌云门。墨与三官候于路旁茶肆,即买舟渡江。江水已涨,沙滩俱不可见矣。既登岸,墨与三官以人力车徒步,阳光不骄,徐徐而行,不热,不疲。至凉桥,折入登山小径,昌群迎出。既入白云庵,憩坐闲谈无拘。昌群夫人入厨治菜,墨助之。三官与昌群之诸儿登山采映山红。十二时聚餐,共尽大曲一斤。食已再谈,四时始下山,大家步行,买舟渡江而归。

回家乡马边办学

  可惜,这是白云山居的最后一次朋友聚会,此时贺昌群已决定回到家乡马边办学,他的家人也将全部移居马边。贺昌群曾在《杜少陵浪迹西川》一文中写道:“虽在流离转徙之中,每到一地,总想寻一个聊足蔽身的清静之所,但很快又不得不转徙了。”在他心中,草堂可能与白云山居有相似之处,但最大的相似是在不断的转徙上。他在白云山居不过才住了一年多时间,虽然风光秀美、环境清幽,但还是要走了,而这件事是怎么来的呢?
  1940年3月4日,叶圣陶的日记中写道:“十时,昌群来。彼之于前十日去世,彼将返马边料理丧葬,未久坐即去。”3月28日又写道:“昌群来,言今日即动身往竹根滩,明日乘滑竿回马边;在乡料理丧葬,约有旬日之留。”这两段日记中,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贺昌群与五通桥竹根滩“太和全”关系密切,与上文中的“往竹根滩上坟”都说明了他与此地是绕不开的,在后文中还会专门讲到;二是这件事影响甚大,贺昌群因父亲去世而回到马边,促成了他在家乡的办学之举。
  贺昌群将全家迁到马边应该是在1940年的5月底或6月初,因为在7月5日这天,叶圣陶曾专门到乐山的银行,“为昌群代取重庆汇款”,显然是为他处理善后事宜。其实,贺昌群在去马边之前,做了一件事:“应犍为无子女之堂兄请求,将小女龄庄过继堂兄为女。”(《贺昌群文集》之生平及著述年表)当时贺昌群已有五个子女,而最小的贺龄庄还不足一岁。
  贺昌群带着家眷去了马边后,从此结束了在“白云山居”的一段生活。

提请设立马边中学

  马边县地处小凉山区,在过去是个非常偏远的地方,教育的落后也与此有关。据1940年四川边区施教团考察小凉山区后写成的《雷马屏峨纪略》中就说道:“雷马屏峨四县只有一屏山中学,除此之外,即须赴叙府嘉定,雷波则至云南金底坝就学,马边至叙府五百五十里,至嘉定三百六十里,至屏山三百二十里……故四乡之学生特少,有将学生送至成都,在外求学,十数年不归。毕业之后,即在外服务,亦多不回本县。”而这就是马边的教育现状,也是召唤贺昌群回乡办学的原因之一,他认为“本县文化低落,教育不振,一般学子向外升学极感困难,筹设中学势所必需”。
  贺昌群回乡办学是众望所归,因为他本人就是学有所成的典范,所以他在马边既有声望,也有号召力,他去主持办学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贺昌群回乡料理丧事,自然就同办学这件事不谋而合了。
  但当时办学并不是个简单的事情,首先是经费从哪里来?当地的开明士绅非常积极地倡议办学,1940年8月1日,马边县召开了第一次扩大县政会议教育会,会议提请设立马边县立中学。关于办学经费,也在这次会上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其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向盐商乐捐;二是整理称息(即货物过称时的捐税)收入,照百二标准抽收;三是利用马边县银行的公股余利。
  会议下来后,马边盐业公会主席唐焕湘大力支持办学,他负责联络各盐商,答应拟每斤盐按标准提取相应金额;马边县财政委员会主任苏伯和也积极支持,同意在物价上加收百分之二的税率,这样每年学校将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办理中学一般也足敷用”。

李伏伽谢绝当校长

  1940 年 8 月 13日,中学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校址设在马边县城西街守备衙门及川主庙,并讨论了培修设计与工程预算问题。而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决定暂聘李伏伽为校长,王纪三为教导主任。为什么要聘请李伏伽为校长呢?四川省教育厅规定校长人选必须要有大学文凭,1940年的时候,马边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两名,李伏伽就是其中之一。马边士绅不愿外聘,“因为害怕堂堂一县找不出个校长引人笑话”(李伏伽《旧话》),所以才找到了他。
  李伏伽是马边走出去的学子,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的学校里当老师,所以收到联名邀请信后,他的反应是拒绝:“我童年的噩梦未忘,外出后三次回乡的印象也不好。我不相信在那样的地方能干出什么好事来,便回信谢绝了。”
  李伏伽不愿去当校长,贺昌群却正好回到了马边,也就是说这个空缺可以由贺昌群来填补。按说一个大学教授去办中学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但当时贺昌群在外面经历了离乱之后,反倒觉得马边是个最安全的地方,比内地生活也要容易些。当然,贺昌群在乐山暂时无工作,仅凭一点政府对大学教授的补助要养活一大家人也比较困难,桑梓之情和盛情相邀都促成了他回到马边。不过贺昌群言明自己仅仅是“暂代”,等有合适人选,他就要交出这一工作,所以笔者在马边档案馆查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涉及到函文的落款,均为“暂代马边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贺昌群”字样,说明他不想把自己拴在这一个事情上,是有更远的打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贺昌群成为了实际上的马边中学首任校长。

惆怅天涯一董生

  这里面值得一说的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马边县长的宋际隆是贺昌群的朋友,他曾经在1940年1月请贺昌群为马边新编县志撰写导言,贺昌群也慨然应允,洋洋洒洒地为马边写了五千言的修志纲要,从诸多方面阐述了地方历史写作之精要。所以,当宋际隆在筹备马边县立中学时自然又想到了贺昌群,后来贺昌群在《马边县立初级中学计划书》中也提到了宋际隆在办学中的作用,“经教育会之提议,县政会议一致议决,士绅倡导于前,邑宰宋君玉门热心规划于后,乃不期月而成立”。
  刚回到马边,贺昌群见到了久违的父老乡亲,兴奋与豪情交织,“廿年返袂思乡国,万里归家见弟兄。”(《还乡见诸老昆弟》)同时,他还有种要在家乡做出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欲将雨露润桑梓,惆怅天涯一董生。”
  但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可能是接触到了当地更多的社会现实,贺昌群又有些忐忑不安,觉得自己是书生意气,同他心中办学的初衷有很多抵触。这期间他写了一首《八声甘州·自乐山返马边居南郊遣怀》的诗,诗中的情绪不免有些苍凉:
  正三年,转徙有沉忧,零落又经秋。渐华年锦瑟,诗书事业,都付东流。万叠乱山寒月,极目望神州。枫冷江声转,那更吟愁。
  料得渊明当日,想拂衣赋,何去何留。下西风黄叶,怎许不登楼。且安排,冰天奇骨,待几时,化作旧沙鸥。无人会,倚栏干意,笑看吴钩。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 20元--1000元)我要爆料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点击阅读

华西都市报电子版

返回顶部